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那么,何為精神家園?何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處于全球化時代和快速現代化進程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狀況如何?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進程中,我們又應如何更加自覺有效地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本文對此談些基本看法。
從黑格爾關于精神家園的論述談起
“精神家園”是一個多少帶有比喻性的說法,直接與人們的物質家園相對應,泛指人們的心靈追求和精神期盼。在更多的場合,則指建立在理性思維和理想信念基礎之上的文化認同和精神寄托。精神家園既可以指一個人的精神歸宿,也可以用來指一定群體和一定民族的精神世界,等等。
如何更好地理解精神家園?黑格爾曾經有過對于歐洲人的精神家園的精彩論述,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尤其是我們德國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為什么會是如此?黑格爾大體談到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希臘精神是希臘文化的重要的內在的組成部分,是使希臘文化成為希臘文化的那些核心內容。黑格爾說:“希臘人的精神就活動在希臘人的生活里,并且意識到這種生活,知道這種生活是精神自身的實現。”希臘精神與希臘生活的互動構成了希臘人精神家園的兩個基本層面。希臘精神意味著希臘人的精神自覺。其次,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歷史之源,是使歐洲文化獲得其特殊品質和意義的精神與文化源頭,所以歐洲人能夠在希臘文化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故鄉和價值根據。再次,迄今為止,希臘精神與希臘文化仍然是歐洲人文化認同和文化追尋的目標,是他們的文化故鄉和精神歸宿。黑格爾說:“我們所以對希臘人有家園之感,乃是因為我們感到希臘人把他們的世界化作家園;這種外化在世界為家園的共同精神把希臘人和我們結合在一起。”歐洲人對于希臘文化的認同本質上就是故鄉與家園般的精神與價值認同。
精神家園的多維探討
借鑒黑格爾的論述,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來對精神家園進行探討。
一般來說,精神家園指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是人們對生活意義、生存價值和生命歸宿的一種精神與文化認同。對個人而言,精神家園也就是其精神世界與心靈歸宿,是對其生活世界中間那些具有價值與意義的東西的認識與追尋;對一個民族而言,則與其民族文化內在關聯,是一個民族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歸宿,包含了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所形成的特有的傳統、習慣、風俗、精神、心理、情感等。
從其要素來看,精神家園含有文化體驗、認知模式、價值觀念、情感方式、理想信念、信仰體系等要素,是由這多種要素有機構成的精神文化系統。這多種要素各有其具體的和豐富的內涵,表征著人類生活的一定領域或方面,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協調,內在相關地構成一個精神與文化體系。
就其形態來看,精神家園寄托于一定文化體系之中,通過一定的文化形態得以存在,認同一定的精神家園,就是接受一定的文化傳統,融入其中,成為與之相通的文化人。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中國人,做一個美國人,做一個英國人等,其實就是認同并融入到一定的文化體系,并在其中獲得自己的文化定位與精神認同。
從層次看,精神家園包括個人的精神家園、社區共同體的精神家園、民族共同體、國家共同體、人類共同體的精神家園等等諸多層次,是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層面相關聯的多層面的復合體。這不同層面的精神家園各有具體的內涵,表達著不同層次的文化價值理想與信念,使人們在不同的意義上求得認同,又都植根于人們的心靈需求、生活樣態與生存環境,從而也有直接和間接的內在相通之處,并直接連接和表現于民眾的文化生活之中。
就其實現方式而言,精神家園通過人們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諧感、希望感、理想感、幸福感等得到寄托,并在人們的生活、行動和規范中得到具體的表現和實現,使不同的個體和群體能夠凝聚起來。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曾經分析過現代化過程給人們造成的心靈震蕩,以及人們在這種背景下所需要的文化整合。
就其功能來看,精神家園是人們的精神支撐、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是增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精神家園對于不同的個體和群體而言都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能激勵人們為之努力奮斗。一般說來,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和崇敬是精神家園的重要表現。列寧曾經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拿破侖也曾說,“人類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愛國之心”。我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曾經深刻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豐富內涵
立足于今天中國的語境,我們關心的家園不僅是個體精神家園,更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那么,應當如何理解中華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園”呢?對此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加以探討。
從原始生成看,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成員基于其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而生成的精神文化,是對其原初自然屬性的超越,和對其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反思。精神家園的形成表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自覺,記載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文化創造及其精神追求。
從歷史演進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不同的發展程度,有不同的具體內涵,但也有一些一以貫之的核心內容為中華民族成員所高度認同。如“和而不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庸”、“和諧”等。
從現實形態看,當代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核、以中華文化為根基并為中華民族各地域、各層次成員所認同的精神文化體系,與此同時,各民族、各階層、各群體、各單位也有各自所認同和共識的精神內涵。
從主體看,精神家園應當能夠為各層次、各類別中華民族成員所“共有、共建、共享”。當代中華民族成員大體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全球華人及其中華文化認同;以中國公民為主體的中國自然法人,接受中國法律約束;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國的先進分子及其道德和理想追求,等等。
從功能看,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精神支撐、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民族進步的精神動力。
在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之間保持張力
就其具體內容而言,精神家園包含著歷史內容和現實內容這兩個基本方面。就其歷史內涵而言,精神家園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來的,并通過他們特定的社會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思想觀念、價值信念、性格與心理的總和。民族精神能夠被該民族的絕大多數成員所理解和信奉,為本民族成員廣泛認同,共同擁有,是民族認同和歸屬的本源所在。正是民族精神的這一特性,使它千百年來成為一條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實實在在地存在于人們心靈和生活中的紐帶,以超越時空的力量,不分地域、職業、性別與年齡,把民族成員牢牢地維系凝聚在一起,成為他們奮發進取的強大的內在力量。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民族精神。在全球化浪潮中,厘定固有民族精神的優秀因子,汲取其他民族精神的合理因素,并凝聚中華民族的新的精神形態,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躋身世界偉大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
當然,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構建精神家園,僅有中華民族精神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978年以來,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起點,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新時期。30多年的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孕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成為全社會共識,以人為本、尊重科教、崇尚創造的觀念牢固樹立,堅韌不拔、自強不息、銳意進取成為普遍精神狀態,誠實守信、團結友愛、互助奉獻的風尚更加濃厚,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理念深入人心,開放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不斷增強,發展、改革、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題詞和最強音。這一切,體現了時代精神的豐富內涵,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民緊跟時代、振興中華、創造和諧的精神風貌,豐富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紐帶,也是聯系世界的橋梁。加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一方面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維護國家的團結統一,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另一方面對于在相互激蕩的世界文化大潮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中華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樹立良好國際形象以及構建和諧世界,也發揮著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