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特別是站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圍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其中最大的亮點和重大的轉變,就是鮮明地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管資本”的要義是從重視實物形態的“國有企業”轉到更加注重價值形態的“國有資本”,著力推動國有資產的資本化。這標志著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國企改革將在以市場化為取向的道路上邁出更具實質意義的步伐,進入了以國資改革為引領的新階段。
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根本是打好資本運作“牌”,通過推動國有資產的資本化、證券化,一方面,切斷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臍帶”,讓國有企業完全地走向市場,成為公眾公司,接受公眾監管,使原來缺失的所有者歸位,而政府不必再事無巨細地“管資產”;另一方面,讓國有資產動起來、活起來,實現基礎性、公用性、先導性作用的角色回歸,為政府更好地“管資本”奠定基礎。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不僅堅持了問題導向,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以沈陽老工業基地為例,盡管多年來沈陽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仍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尤其是深層次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沒有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主要表現為股權多元化程度不夠,所有者缺位與內部人控制并存,國有經濟定位不清,國有資產流動性不強,監管體制過細過死,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市場形勢一有風吹草動,企業生產經營又陷入舉步維艱。根除國有企業這些“頑疾”,僅是修修補補已經意義不大,必須在股權多元化這個根子上想辦法,逐步使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化國資改革,采取資本化、證券化的方式,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絕佳的實踐路徑。
在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的實踐中,應當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點。
在改革的視野上,注重涵蓋全部經營性國有資產。推動國資改革首先得擁有資本。在新一輪的改革中,人們會看到,越來越多以往不在改革一線的國有資產將要唱主角,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應當結合事業單位改革,不斷地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進一步消除“多龍治水”的現象,從全口徑國有資產著眼,不論資產大小,打破隸屬關系,將每一分國資都納入改革的大盤子中來,以便于在更大范圍開展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進而實現整個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在改革的模式上,注重集中力量推動國企整體上市。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實際是把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改造、體制機制調整與資本引進、產品結構優化組合到一起,既治標又治本。通過國資改革,可以用資本的手段解決單個企業突破不了的難題,能夠整合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力量逐個做重點企業的“加減法”。所謂“減”,就是剝離“包袱”集中處理;所謂“加”,就是投入資金支持其開展新業務。一“加”一“減”使得企業亮點頻現,會引來資本市場資金參與,給企業帶來新鮮血液,形成正向循環,最終逐步實現企業集團整體上市。上市后,國有企業成為公眾公司,政府就可以從管實物形態的企業中全面“抽身”,轉向擁有和運作價值形態的國有資本,企業受到更加規范的公眾監管,但也獲得充分的經營自主權,進而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新型政企關系。
在改革的目標上,注重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資本應當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務、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等領域。實現這一目標,也要靠國資改革。過去,我們沒有過多思考國有經濟究竟應該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甚至認為結構調整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將國有資本的有進有退等同于國有企業的有進有退,在優化國資布局上沒有做太多的“文章”。事實上,在布局問題上如果沒有頂層設計,國企為了自身的做大做強,往往只會在原有領域擴張,對現有產品換代升級,不容易主動進入國資更應該發揮作用的公用事業(2052.751,?16.18,0.79%)和新興產業領域。因此,在新一輪改革中,應該從微觀企業層面跳出來,在國資層面設計、主導改革方向,明晰不同行業領域合理的國有股權比例,用資本化、證券化的辦法提高國有資產的流動性,以資本的力量突破企業之間的壁壘,改變國有經濟在原有領域不斷“滾雪球”的發展局面,使其真正實現布局優化、戰略轉型,充分發揮基礎性、公共性、先導性作用。
在新一輪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中,國有企業還要扮演重要角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削弱,還要進一步加強。這種加強是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實現這樣一個偉大目標必須要靠改革,而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不失為一個更具智慧、也更需智慧的戰略選擇。